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APP客户端
字号:
00:00 / 00:00

编者按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新型工业化当如何理解?又应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本文特邀请专家就此内容发表见解。

□吴金南 武优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方向,广泛汇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和坚实基础。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关键任务

  在笔者看来,新型工业化以新一轮科技变革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数实融合为主要特征,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旨在聚力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就是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系统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战略布局等问题,而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其主要逻辑和重要动力。新型工业化是兼具“时代特质”和“国情特质”的工业化,既遵循世界工业化的普遍规律,更注重中国工业化的特殊国情。新型工业化的“国情特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又是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既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引擎、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战场,更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党的二十大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才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加快建设结构更加高端、要素更加协调、路径更加可持续、发展更加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和实体经济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通过系统重构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活动,重组生产系统中的要素配置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新型工业化通过攻关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的前沿技术,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持续迈向中高端,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新型工业化通过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重塑实体经济国际竞争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以培育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目标,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此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显著的竞争优势。新型工业化过程实质上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突破的过程,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因此,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变革,推动工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提升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重点把握几个着力方向

  着力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新型工业化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从构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数智化转型等3个方面着手,实现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一是构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托国内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内循环水平,同时积极加入全球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外创新资源,增强内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在人才培养、战略科技力量、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创新服务、创新治理等科技创新体系上主动变革,切实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推进企业数智化转型。将新一代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同时依托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重构企业生态系统,打造更加灵活、敏捷、高效、安全的数字化运营体系。

  着力推进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新型工业化更加强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根据协同论,现代化经济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将旧的系统结构转变为新的系统结构,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强调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整体推进,从而推动经济系统内部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以工业化为主导,通过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同时,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优质的生产要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着力推动数实经济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既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又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时代新征程打造大国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实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务与可行路径。一方面,要聚焦数字产业化战略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强精准技术攻关和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研究,借助技术突破、模式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依托重点优势产业,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实体经济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并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发挥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的示范作用,扩大数字化转型覆盖范围,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和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着力助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从而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运营体系。当前制约我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因素在于能源结构不合理、低碳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居民绿色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因此,新型工业化需要从这3个方面入手,着力助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生产,引导工业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持续改善能源结构。二是突破碳排放技术瓶颈,实现节能减排技术自主创新,持续提高工业能效水平。三是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引导居民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同时,科学实施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政策,提高绿色低碳工业品消费占比。

  在笔者看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技术、产业、人才、资金、政策等一体化保障,因此,要广泛汇聚起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一是党委统一领导。加强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面领导,扎实打牢制度基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确保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二是政府负责落实。各级政府要做好政策保障,调整优化产业政策,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和布局,优化财税政策,改进金融政策,完善环境政策,强化政策支持,强化资源要素配套政策保障。三是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强化大型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引导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军作用,同时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建设多主体参与的产业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活力。四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不断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与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高、兼具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企业家和创新团队,夯实新型工业化人才供给基础。

  (吴金南系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武优勐系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冶金报社,访问yuanben.io查询【AYP6OGT1】获取授权信息。

中国冶金报

点击右下方“按钮”下载客户端,查阅冶金行业新闻资讯。

文章推荐

中国冶金报

扫一扫下载《中国冶金报》客户端

中国冶金报

中国冶金报

客户端下载